发布日期:2023-01-10 16:47 浏览次数:
GB/T 29428的本部分规定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在工作场地开展评估、搜索、营救及现场急救的程序和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救援行动,其他从事地震灾害救援的队伍可参照使用。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5082-1985 起重吊运指挥信号
GB/T 29428.1-2012 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救援行动 第1部分:基本要求
GB/T 29428.1-2012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营救通道 rescue path
为营救受困人员选择或创建的安全路径。
3.2
支撑 shoring
通过增加构件稳定建(构)筑物受损部位的过程。
3.3
破拆 breaching
通过切割、钻凿、破碎、打孔等对障碍物进行拆除或局部分解的过程。
3.4
顶撑 uplifting
通过抬升、扩张障碍物,扩大空间的过程。
3.5
移除 remove
通过牵拉、吊升、起重等移动障碍物的过程。
3.6
现场急救 working site first aid
在工作场地对伤者进行稳定生命体征及创伤的止血、包扎、固定与搬运过程。
3.7
检伤分类 triage
对群体伤员伤情轻重程度进行快速分类及标识。
4.1 评估程序
4.1.1 救援队进入工作场地前,应首先确定工作场地范围,并设置警示带。警示带宜按图1方法设置。
图1 工作场地警示带设置方法
4.1.2 救援队开展搜救行动前,应评估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可能出现坍塌、坠落、危化品泄漏等危险的区域,并沿危险区边缘设置警示隔离带。危险区警示隔离带宜按图2方法设置。
图2 危险区警示带设置方法
4.1.3 工作场地评估后,救援队应按GB/T 29428.1-2012附录B填写工作场地评估表。
4.2 评估方法
4.2.1 救援队进入工作场地前,应评估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宜采用下列方法:
a)宜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标注受损建(构)筑物及危险区域;
b)应向现场指挥部和当地居民询问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信息。
4.2.2 对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可能存在危险因素评估的内容包括:
a)受困人数和位置;
b)受损建(构)筑物对施救的不利影响;
c)危险品及危险源;
d)崩塌、滑坡、泥石流、洪水、台风等潜在危险因素。
4.2.3 救援队开展搜救行动前,应评估受损建(构)筑物结构,主要评估以下内容:
a)用途;
b)结构类型、层数;
c) 承重体系、基础类型;
d) 空间与通道分布;
e) 倒塌类型及主要破坏部位;
f) 二次倒塌风险及影响范围;
g)施救可能对结构稳定性产生的影响。
4.2.4 救援队开展搜救行动前,应侦检工作场地及相邻区域的危险品和危险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氧气浓度;
b) 物质或周围空气易燃性;
c) 漏电;
d) 毒性;
e) 可燃性气体浓度;
f)放射线。
4.2.5 救援队开展搜救行动前,应绘制工作场地草图,对建(构)筑物结构进行定位标记,定位标记宜按下列方法进行:
a) 建(构)筑物外部定位标记:建(构)筑物结构标有道路或有明显标识的一侧为第1侧面,其他侧面从第1侧面开始沿顺时针方向计数,详见图3;
图3 建(构)筑物结构外部定位标记
b) 建(构)筑物内部定位标记:建(构)筑物内部被分成若干象限,象限按字母顺序从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相交处顺时针标记,四个象限相交的中心区域定义为E象限(通常为中心大厅),详见图4;
图4 建(构)筑物结构内部定位标记
c) 建(构)筑物层数标记:多层建(构)筑物每一层应清晰标记,层序从地面一层开始,向上依次为第二层、第三层等,从地面一层向下依次为地下一层、地下二层等,见图5。当层数从建(构)筑物外部可以数出时,可不标记。
以上为标准部分内容,如需看标准全文,请到相关授权网站购买标准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