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38228-2019 呼吸防护 自给闭路式氧气逃生呼吸器
- 发表时间:2022-11-12
- 来源:共立消防
- 人气: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逃生用自给闭路式氧气呼吸器(以下简称呼吸器)的分类、分级、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标识和包装。
本标准适用于作业场所、公共场所逃生(含危化事故逃生)用呼吸器。
本标准不适用于潜水作业逃生用呼吸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410-2008 透明塑料透光率和雾度的测定
GB 2626-2006 呼吸防护用品 自吸过滤式防颗粒物呼吸器
GB 2890-2009 呼吸防护 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 3836.1-2010 爆炸性环境 第1部分:设备 通用要求
GB/T 5099-1994 钢质无缝气瓶
GB/T 8982-2009 医用及航空呼吸用氧
GB/T 12903-2008 个体防护装备术语
GB/T 18664-2002 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 23394-2009 自给闭路式压缩氧气呼吸器
GB/T 23465-2009 呼吸防护用品 实用性能评价
GB 24502-2009 煤矿用化学氧自救器
GB/T 28053-2011 呼吸器用复合气瓶
GB/T 32166.2-2015 个体防护装备 眼面部防护 职业眼面部防护具 第2部分:测量方法
AQ 1057-2008 化学氧自救器初期生氧器
MT 427-1995 超氧化钾片状生氧剂技术条件
MT 454-2008 隔绝式氧气呼吸器和自救器用氢氧化钙技术条件
3 术语和定义
GB/T 12903-2008和GB 24502-200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自给闭路式氧气呼吸器 self-contained closed-circuit oxygen breathing apparatus
将人的呼吸器官与大气环境隔绝,采用化学生氧剂或压缩氧气为供氧源,并将呼出的二氧化碳吸收,形成一个完整呼吸循环,供佩戴者在缺氧或有毒有害气体环境下使用的呼吸器。
3.2
额定防护时间 rated working duration
在规定测试条件下测定的呼吸器工作时间。
3.3
携行装置 carrying container
非工作状态下,用于放置和携带呼吸器的容器。
3.4
口具组件 mouthpiece assembly
通过牙齿咬合或牙齿及头带支撑,鼻子由鼻夹封闭,嘴唇闭合,使得空气进出的一种装置。
注:口具组件包括口具、鼻夹及固定装置。
3.5
呼吸气囊 breathing bag
用于补偿气体供应的需求变化,提供吸气过程中峰值流量需求的储气装置。
3.6
排气阀 relief valve
用于释放呼吸气囊中多余压力的单向阀。
4 分类、分级和标记
4.1 分类
按氧气来源分类:
a)氧气来源为生氧剂NaClO3,标记代号:C;
b)氧气来源为压缩氧气,标记代号:D;
c)氧气来源为生氧剂KO2,标记代号:K。
4.2 分级
按额定防护时间(1)分级,共分为10 min、15 min、20 min、30 min四级,其中:
a)10 min≤1<15 min,标记代号:10;
b)15min≤t<20 min,标记代号:15;
c)20 min≤1<30 min,标记代号:20;
d)t≥30 min,标记代号:30。
4.3 标记
产品标记由名称、本标准编号、呼吸器类别和级别四部分组成。
示例:额定防护时间为20 min、氧气来源为生氧剂NaClO3的逃生用氧气呼吸器标记为:氧气逃生呼吸器GB/T 38228-2019 C20。
5 技术要求
5.1 设计要求
5.1.1 一般要求
呼吸器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按6.2规定的方法检查,并在6.14中评价:
a)呼吸器的结构应可靠、简单、紧凑,便于携带和悬挂,易于取出佩戴,在黑暗或有限空间等困难条件下,也应便于使用者穿戴;
b)呼吸器依据制造商的说明使用时,设计不应妨碍工作活动;
c) 呼吸器应无突出部件或尖锐边缘,通过狭窄通道时不应被攀挂;
d) 呼吸器与使用者接触的部分不应有尖角或毛刺;
e) 呼吸器设计构造上应能防止外部空气的侵入,气密性符合本标准要求;
f) 呼吸器应能防止化学物质进入佩戴者的呼吸道,使用者产生唾液和冷凝水不应影响呼吸器的正常功能或对使用者造成任何伤害;
g) 快速启动系统或启闭装置不应被意外触发,呼吸器开启后应明显观察到;
h) 呼吸器与使用者接触的任何部分在工作过程中表面温度不应对人员造成损伤;
i) 氯酸盐氧烛应有压力安全装置(如配备);
j)面具应为口具组件或全面罩,能与呼吸器可靠连接。
5.1.2 D型设计特殊要求
D型呼吸器还应满足以下要求,按6.2规定的方法检查,并在6.14中评价:
a)壳体应有足够强度,下壳体背板应符合人体背部生理曲线;用于固定上、下壳体的搭扣应松紧适度,开扣灵活,能防止被意外挂开;
b) 呼吸器上需使用者操作的部件应触手可及,方便独立操作;可调节的部件和控制阀在使用中不应出现意外滑动、松动等情况;
c) 压力表应安装在方便使用者观察的位置;
d) 呼吸器处于任何方向应保持其工作性能,在从背负状态卸除而仍佩戴面罩时,呼吸器应能正常供氧;
e)D型自动补给式呼吸器应为全面罩。
5.2 材料要求
5.2.1 一般要求
呼吸器所用材料应满足以下要求,按6.2规定的方法检查,并在6.14中评价:
a)呼吸器所用材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抗疲劳、耐腐蚀和抗老化能力;
b)呼吸器的外表零部件不得使用铝、镁、钛及其合金,以避免受到冲击摩擦导致可燃气体着火爆炸;
c) 呼吸器携行装置应使用非金属材料,并具备抗静电性能,表面绝缘电阻值不应超过1x10°Ω,按GB 3836.1-2010中26.13规定的方法进行检测;
d) 呼吸器上与使用者皮肤直接接触的材料应对皮肤无刺激,对健康无害;
e) 可能与氧气接触的材料应确保不产生氧燃反应;
f) 呼吸器使用的橡胶材料应符合GB 24502-2009中5.5.2的规定;
g)呼吸器使用的滤尘垫应符合GB 24502-2009中5.5.4的规定;
h)二氧化碳吸收剂应符合MT 454-2008的规定。
5.2.2 D型呼吸器特殊要求
D型呼吸器除满足一般要求外,气瓶内压缩氧气应符合GB/T 8982-2009的规定。
5.2.3 K型呼吸器特殊要求
K型呼吸器除满足一般要求外,生氧剂应符合MT 427-1995的规定。
5.3 性能要求
5.3.1 外观质量
按6.2规定的方法检查,呼吸器外表面不应有划伤、磕痕和有明显的其他缺陷,部件材料和结构应能耐受正常使用条件及可能遇到的温度、湿度和机械冲击。按6.5和6.8.1的规定进行机械性能和温度湿度预处理后,部件不应脱落、损坏和变形。标识与制造商所提供的各种信息完整、清晰。
5.3.2 质量
呼吸器包括携行装置在内的整机质量不应大于5kg,按6.3规定的方法检测。
5.3.3 气密性
5.3.3.1 携行装置的气密性
携行装置经气密性试验,15s内水柱压力下降值不应大于80Pa,按6.4.1规定的方法检测。
5.3.3.2 整机气密性
整装待用的呼吸器应具备足够气密性,1min内压力下降不应超过100Pa。呼吸器按6.5、6.6和6.8.1分别进行可燃性试验、机械性能预处理和温度湿度预处理后也应保持气密性,按6.4.2规定的方法检测。
5.3.4 机械性能
按6.5进行抗跌落和机械强度试验后,呼吸器应无开裂和明显变形。D型呼吸器还应满足5.3.8(气密性和气体供给量)的要求。
5.3.5 可燃性
暴露于火焰的各部件在从火焰移开后,不应燃烧或5s内自熄,按6.6规定的方法检测。
5.3.6 使用性能
5.3.6.1 额定防护时间
按6.5和6.8.1的规定依次经机械性能和温度湿度预处理后,按6.7规定的方法检测,呼吸器应达到其标明的额定防护时间(35L/min),且在10L/min测试条件下的工作时间至少为额定防护时间的3倍。
5.3.6.2 氧气含量
按6.5和6.8.1的规定依次经机械性能和温度湿度预处理后,按6.7规定的方法检测,吸入气体中的氧气含量不应低于21%体积分数,在试验开始时2min内允许不低于17%体积分数。
5.3.6.3 二氧化碳含量
按6.5和6.8.1的规定依次经机械性能和温度湿度预处理后,按6.7规定的方法检测,吸入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应大于3%体积浓度。
5.3.6.4 吸入气体温度
按6.5和6.8.1的规定依次经机械性能和温度湿度预处理后,按6.7规定的方法检测,吸入气体温度不应高于60℃。
以上为标准部分内容,如需看标准全文,请到相关授权网站购买标准正版。
-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IG-541灭火系统采用的IG-541混合气体灭火剂是由大气层中的氮气(N2)、氩气(Ar)和二氧化碳(CO2)三种气体分别以52%、40%、8%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灭火剂
-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由瓶架、灭火剂瓶组、泄漏检测装置、容器阀、金属软管、单向阀(灭火剂管)、集流管、安全泄漏装置、选择阀、信号反馈装置、灭火剂输送管、喷嘴、驱动气体瓶组、电磁驱动
-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七氟丙烷(HFC—227ea)灭火系统是一种高效能的灭火设备,其灭火剂HFC—ea是一种无色、无味、低毒性、绝缘性好、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对大气臭氧层的耗损潜能值(ODP)为零,是卤代烷1211、130
-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灭火时,可手提或肩扛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在距燃烧处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使用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外挂式储压式的,操作者应一手紧握喷枪、另一手提起储气瓶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