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 9003.1-2008 企业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系统技术规范第1部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现场接入技术规范
- 发表时间:2022-09-22
- 来源:共立消防
- 人气:
1 范围
本规范定义了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相关的术语,规定了监测系统前端的组成、软硬件及接口要求,以及现场接入、供电/接地、现场施工等技术要求,是构建与评估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的基本依据。
本规范适用对象为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所界定的应实行联网监测的安全生产企业(以下均简称企 业),其他单位或部门构建或评估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时可参照执行。
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的现场接入除了应严格按照本规范执行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所有标注 日期之外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 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 3836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
GB 5080 设备可靠性试验
GB/T 7260 不间断电源设备
GB/T 7665-2005 传感器通用术语
GB/T 14065-1993 DDZ-皿系列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安全栅
GB/T 17626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
GB 50093-2002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168-2006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GB/T 50311-2000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HG/T 20513-2000 仪表系统接地设计规定
CECS 81:96 工业计算机监控系统抗干扰技术规范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规范的各部分。
3.1
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 the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network in dangerous site
通过数据采集系统或设备,将危险场所状态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实时处理,并通过网络远程传输到 上级监测中心。系统主要由监测系统前端、数据传输网络、监测分中心及监测中心等组成。
3.2
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前端 the front end of monitoring system based on network in dangerousste
简称系统前端,是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监测现场,能够实现监测对象实 时状态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处理和显示等功能。
3.3
监测中心 monitoring center
由服务器或服务器群及数据库组成,在系统运行中负责区域多个系统前端的集中管理,实现数据存 储、信息发布、信息交互及危险场所监测的集中处理。
3.4
传感器 transducer/sensor
能感受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 组成。
注:参见GB/T 7665-2005《传感器通用术语》3.1.1。
3.5
变送器 transmitter
将物理测量信号或普通电信号转换为工业标准信号,或能够以系统传输协议方式输出的设备。(通 称一次仪表)
3.6
数据采集器 data acquisition device
一种具有现场实时数据采集、处理功能的自动化设备。能够接收传感器、变送器或其他信号源输出 的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并输出标准数字信号。
3.7
一体化监测设备 integrated monitoring equipment
具有数据采集、处理、传输、显示等多种功能的集成设备。如:无纸记录仪、智能化采集器等。
3.8
安全栅 safety barrier
安全栅分为检测端安全栅和操作端安全栅。
检测端安全栅为二线制变送器提供电源并为其传输信号的一种安全栅,操作端安全栅是安装在非 本安电路通向本安电路处的安全栅。
注:参照GB/T 14065-1993《DDZ一皿系列电动单元组合仪表安全栅》。
3.9
信号隔离装置signal isolator
具有将变送器或其他设备的输出信号,通过变换变送器或其他设备的输出信号,保证变换前与变换 后的信号、电源、地之间电气隔离的装置。
3.10
分流器 output-shunting devke
变送器或其他设备连接到下一级多台设备时,将信号损失限制在一定的误差范围内的连接装置。
3.11
本质安全型设备 intrinsically safe apparatus
简称本安型设备,全部电路均为本质安全电路的电气设备。
注:参见GB 50093-2002《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2.0.41。
3.1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TCP 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IP 网间网协议(Internet Protocol)
RTU 远程测控终端(Remote Terminal Unit)
MTBF 平均无故障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
UPS 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ystem)
4 系统前端构建要求
4.1 一般要求
4.1.1 国家法律法规或标准所界定的应实行联网监测的企业,在构建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前端 时,应遵循本规范的规定。
4.1.2 系统前端的接入部分(包括设备应达到的接入技术指标等)应按照本规范执行。系统前端设计中的监测指标、参数设置、专用监测软件功能等要求应按照危险场所相应的具体规定执行,本规范为通 用基础性规定。
4.1.3 系统前端应按照所监测的不同性质或不同危险等级的危险场所的监测要求进行设计。
4.1.4 系统前端的构建应与现场其他系统相互独立,不对现场其他系统的工作过程造成干扰。
4.2 系统前端组成
4.2.1 系统前端是指在危险场所网络化监测系统中,企业现场自变送器或传感器输出端,经数据采集、 存储、处理、显示至数据传输接口部分,它可以指含有局域网络的监测系统,也包括具有上述功能的一体 化监测设备。
4.2.2 系统前端的组成主要包括传感器、变送器、安全栅、信号隔离装置、分流器、采集器、服务器/控制 器及传输媒介等,其技术指标应符合本部分第5章的要求。
4.3 功能要求
4.3.1 数据采集要求
4.3.1.1 系统前端的采集控制部分应能够根据监测需要对数据采集相关参数进行设置,如采集速 率等。
4.3.1.2 系统前端的采集控制部分应能够根据检测点的优先级,设置数据采集的时间间隔。
4.3.2 数据处理要求
4.3.2.1 系统前端应能够实现对监测企业、监测参量及监测设备等基础信息的统计查询。
4.3.2.2 系统前端应能够对实时采集数据进行异常判断,实现本地报警。
4.3.2.3 系统前端应能够对报警信息进行分级处理,根据监测要求将重要报警信息上传到远程监测 中心。
4.3.2.4 系统前端应能够实现对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及处理记录的统计查询。
4.3.3 数据存储要求
4.3.3.1 系统前端应实现对监测企业、监测参量及监测设备等基础信息进行本地存储。
4.3.3.2 系统前端应实现对监测数据、报警信息、处理记录等动态信息进行本地存储,且本地保存时间 应不少于30天。
4.3.3.3 系统前端应对基础信息修改、报警阈值修改、人员操作等记录进行本地存储备案。
4.3.4 网络传输要求
4.3.4.1 本规范不对系统前端内部接口及网络做规定。
4.3.4.2 传感器、变送器、可燃/有毒气体报警器等前端设备到数据采集器间的距离不宜超过 1 000 m。
4.3.4.3 系统前端接入监测中心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如:采用RS232、RS422、RS485、RJ-45等标 准通讯接口 ,并应遵守Modbus/RTU.Modbus/TCP或TCP/IP协议中的一种。
4.3.4.4 系统前端联网的接口及协议选择上鼓励较上述接口协议更先进的技术的引进,但要求公开相 应协议内容并提供与上述接口可进行转换的变换器及驱动软件。
以上为标准部分内容,如需看标准全文,请到相关授权网站购买标准正版。
-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
IG541混合气体灭火系统:IG-541灭火系统采用的IG-541混合气体灭火剂是由大气层中的氮气(N2)、氩气(Ar)和二氧化碳(CO2)三种气体分别以52%、40%、8%的比例混合而成的一种灭火剂
-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
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二氧化碳气体灭火系统由瓶架、灭火剂瓶组、泄漏检测装置、容器阀、金属软管、单向阀(灭火剂管)、集流管、安全泄漏装置、选择阀、信号反馈装置、灭火剂输送管、喷嘴、驱动气体瓶组、电磁驱动
- 七氟丙烷灭火系统
七氟丙烷(HFC—227ea)灭火系统是一种高效能的灭火设备,其灭火剂HFC—ea是一种无色、无味、低毒性、绝缘性好、无二次污染的气体,对大气臭氧层的耗损潜能值(ODP)为零,是卤代烷1211、130
-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
手提式干粉灭火器适灭火时,可手提或肩扛灭火器快速奔赴火场,在距燃烧处5米左右,放下灭火器。如在室外,应选择在上风方向喷射。使用的干粉灭火器若是外挂式储压式的,操作者应一手紧握喷枪、另一手提起储气瓶上的